不光载客,它还能用作货机,当过 “ 空军一号 ” 总统专机,甚至还可以背上 NASA 的航天飞机直冲云霄。
可就在前些日子,全球最后一台波音 747 在美国工厂完成了交付,这款有着 54 年历史的传奇机型正式谢幕。
顺便整了点小活儿,他们先是在这架飞机的侧面贴上了 747 之父乔 · 萨特的头像和一句 “ Joe Sutter forever incredible ”( 乔萨特永远不可思议 )。
然后在交付的飞行中,让飞机航迹描绘出 747 和王冠的图案,这是它的的专属称号——空中女王( Queen of the Skies )。
上世纪 60 年代,波音和洛克希德一起竞争美国空军的大型军用运输机订单,结果输给了友商的 C5 “ 银河 ” 运输机,然后借机搞起了军转民,把原来准备的军用运输机反手改成民用客机,这就是 747 的起源。
四颗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双通道宽体设计,四个四轮小车式起落架( 一般飞机用两个就能起降 ),都是当时独一无二的存在。
747 长 68.5 米,机尾高度有 7 层楼那么高,整体大小是当时常见机型 707 的两倍。就连波音公司为了生产 747 的而打造的艾佛雷特工厂,也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建筑。
巨大的体积让一架 747 的载客量最多能达到 524 人,这个全球载客量最高的记录波音 747 保持了 37 年,直到 2007 年才被空客 A380 打破。
其实当时波音在研发 747 上是个纯纯的行为,根据乔 · 萨特的回忆,在第一架 747 交付时,波音已经投入了超过 10 亿美元,这个金额已经超过了当时波音的市值。
首先就是 747 的技术和载客量优势,让它的单座运营成本比当时最好的喷气飞机还要低 30%,直接把跨大西洋航线的票价降了一半,这也就使得洲际航行更加普遍。
在航空业诞生之初,为了保证飞行安全,美国联邦航空局( FAA )有个规定,双发飞机如果想要飞越大洋或者荒漠就必须保证飞机在单个引擎失效时,靠着一个引擎还能够在 60 分钟以内到达备降机场。
安全角度看当然没毛病,但这样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飞行跨越大洋就没法走直线,你得绕着架走才行。
但是,四发是不受 ETOPS 60 分钟的限制的,所以航空公司在选择跨洋航线时会优先选择四发机型。
加上当时全球国际航线也处在急速上升的阶段,747 也就吃上时代的红利,大获成功,并成为洲际旅行的一个象征。
747 落寞的原因也和 ETOPS 有关,随着飞机技术的发展,在 1985 年,美国联邦航空局修改了 ETOPS 的规定,把 60 分钟的限制扩大到 120 分钟,后来又变成 180 分钟。
从运营和维护考虑,少一个发动机肯定成本要低不少,航司如果买双发就能解决需求,当然就不会选四发了。
航空业的这种需求也加速了飞机研发方向的转变,随着发动机技术不断成熟,发动机推力在不断变大,双发开始成为市场主流。
以现在波音 777 上的 GE90-115B 引擎为例,它的推力达到 11 万磅,而波音 747 单个引擎推力最大不到 6.65 万磅,妥妥的一个抵俩。
以前人们坐飞机都集中到特大城市,比如北京、纽约等,波音 747 这种大型客机因为载的人多,很适合飞国际干线。
但是很多城市陆续新建了国际机场,大伙儿出国从当地就能走,像杭州是在 1993 年开通了第一条国际直飞航线( 杭州 - 新加坡 ),那之前杭州人要出国就必须要去北上广等转一道才行。
在 747 停产后,它的位置会逐渐被后来者顶上,有人说波音下一代机型 777X 会是 747 的完美继任者。
但不管科技如何进步,陪伴人类走过半个世纪的波音 747 在航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人类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它的故事,这就足够了。
上一篇:拖波音747穿越欧非 解读大众途锐传奇故事背后的硬
下一篇:美国航空班机因液压系统故障而紧急迫降